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摘自党的二十大报告
大事记
●2021年9月
河南省科技创新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意见》和《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工作方案》,为国家创新高地建设绘制规划图和路线图
●2022年1月
提出支持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7所高校创建“双一流”,持续推动我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2年2月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郑州大学、河南大学2所高校4个学科上榜
●2022年6月5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蓬受聘担任郑州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锁江受聘担任河南大学校长,开启了两所“双一流”高校的“双院士校长”时代
●2022年6月
制定出台以《关于加快建设全国重要人才中心的实施方案》为引领,涵盖引才措施等各环节“1+20”一揽子人才引进政策措施,实施人才强省“八大行动”
●2022年9月
8位院士受聘为“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首席科学家”,邬江兴等6人担任省实验室主任
●2023年1月
同意设立南阳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9所高职院校,河南职业教育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2023年3月
中原科技城启动建设“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起步区,哈尔滨工业大学郑州研究院一期已经投用,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明确设立郑州研究院
2022年,我省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1050项
经费5.43亿元
省自然科学基金年度资助经费
达到7500万元
增幅57.9%
遴选中原学者8人
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9人
中原科技创业领军人才30人
建设郑州大学集成电路未来技术学院等6个未来技术学院
郑州大学牵头建设全省首个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超短超强激光平台
洛阳普莱柯、河南农大两家
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获批建设
我们呼唤人才,也能成就人才
2021年,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国勇副教授团队申报的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以副教授身份作为项目主持人成功申报如此重磅的项目,在全国也不多见。
2022年,34岁的海外优青蒋建军被聘为河南大学“杰出人才特区支持计划”第三层次特聘教授,目前正在生物固氮领域空白研究方向寻求突破,河南大学生物学学科又添一员“猛将”。
这是河南大学以引才育才用才赋能“双一流”建设、大力实施“123”人才强校工程的缩影,也是“千里马”在河南这片沃土大展才华、竞相奔腾的生动写照。
高层次人才数量快速增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成功密码?3月29日,记者走进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一探究竟。
“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关键在人才。”该学院党委书记吴建伟说,学院除了人才引进机制顺畅、高效,在人才有意向加盟时,学院着手统筹院内资源为他们搭建平台、组建团队、谋划下一步发展,目的就是缩短引进人才的适应期,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活力,助力他们勇闯科技前沿阵地。
针对生物学一流学科,河南大学大力实施“杰出人才特区支持计划”,引育结合、以用为本,创新“引育用”同步建设模式,实现“杰出人才—团队—学科(平台)”一体化发展,其核心是围绕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坚持目标性领军人才引进和培养,不拘一格引进国外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教授、国内院士、国家杰青或相当水平的高层次人才全职来校工作;特别鼓励和支持整团队引进,或引进后以其为核心组建团队,造就高水平师资队伍和有创新活力的学术团队,多出一流成果,多育一流人才。
在国家杰青、生物学学科带头人宋纯鹏教授的影响下,国家杰青王学路、张立新等一批领军人才来了,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周树堂、丁建清、王强来了,青年科学家师冰洋、海外优青蒋建军等一批青年才俊来了,河南大学生物学学科人才加速聚集,逐渐形成了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植物逆境生物学”“生物固氮和豆科生物学”“纳米生物学”等学术团队,科研能力、创新实力不断增强。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大会上,生命科学学院举办的国际青年学者(博士后)论坛,为海内外青年学者搭建起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示平台,已成人才引进知名平台。论坛已举办6届,促成了国家级、省部级青年学者和博士后等150多名各类人才加盟生命科学学院。
学科建平台,平台育人才,人才出成效。目前,生物学学科共有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级创新引智基地等国家级、省部级平台20个,为人才施展本领提供了广阔空间。
“学术环境宽松,但考核并不宽松。”吴建伟说,学校赋予一流学科人才引进自主权,对学科认定的人才类型、签订的工作合同、确定的考核结果“三认可”,但一直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考核专家基本上都由院士、国家杰青等校外专家组成。
百川汇海,星火燎原。各路人才在河南大学生根发芽,产出亮眼成绩。这几年,生物学学科不仅实现了科研成果在《Science》《Nature》《Cell》全球顶级三大期刊全覆盖的历史性突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立项等喜讯也佳音不断。
中原沃土上,越来越多高层次人才安心建功立业,正赋予河南强劲的发展动力。
相关链接
实施第一战略以来,河南坚持引育并举,汇聚了一大批一流创新人才和团队,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注入强大动能。
制定出台以《关于加快建设全国重要人才中心的实施方案》为引领,涵盖引才措施等各环节“1+20”一揽子人才引进政策,大力实施顶尖人才突破行动、领军人才集聚行动等“八大行动”;连续举办五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累计签约各类人才20万余人;大力实施“中原英才计划”,打造以中原学者为龙头,涵盖中原领军人才、中原青年拔尖人才的中原人才系列品牌。
助力产业“加速跑” 紧扣需求育人才
30年发展成世界最大生猪养殖企业,牧原集团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和创新。2022年7月6日,河南农业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向母校河南农业大学捐赠10亿元,共建农大牧原畜牧产业联合研究院。双方瞄准产业实际问题,整合创新资源,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助力产业发展的同时,培养更多实用型创新型人才。
“其实在此之前,河南农业大学和牧原集团就有良好的合作基础。”3月31日,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李明说,针对牧原集团智能化、安全、环保等方面的生产需求,双方致力于提升养猪业全产业链发展水平,取得了不少科技成果。同时,牧原集团也为河南农业大学的同学提供了很多实习岗位、就业岗位,有不少毕业生在关键技术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布局这种对接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产业研究院,是河南农业大学加快构建多元发展的学科学院形态的一个亮点。河南农业大学鹤壁玉米产业研究院、睿之享功能作物产业研究院、兰考泡桐研究院、金沃野花生产业学院、方城县中药材产业研究院……重点依托博士点学科所在学院建设“学院、学科研究院、产业研究院、产业学院”共同体,河南农业大学各类产业研究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推动学科链与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耦合,打造学科支撑产业、企业助推学院、学院锻强学科的发展模式,正在奋力蹚出一条农业科技支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学校立足实际、擦亮特色,除了布局产业研究院,推进学科学院重塑重构还在其他多个方面发力。”河南农业大学校长介晓磊说。
聚焦农科,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生态体系。对接河南省“中原粮仓”“国人厨房”“世人餐桌”全产业链,优化以生命学科为基础和先导,以农科门类为主干,打造优势学科群,构建理工农文经管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学校现有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全部与农相关,80%的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专业硕士点都与农相关。
打破学科与院系壁垒,实施“241”学科建设行动。以作物学、兽医学两大优势学科为引领,作物学、兽医学、农业工程、林学四大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群为重点,带动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水平全面提升,推动学科建设起高原、筑高峰。
实施非均衡发展,建设“学科特区”。从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资源配置、荣誉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作物学、兽医学两大优势学科倾斜支持,为加快实现重点突破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加快学科学院重塑重构的同时,河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双院制协同育人、本硕博纵向贯通、产学研深度融合、校企生良性互动”的育人新格局,努力培养出更多符合现代农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学校对涉农专业进行改造提升,推进农工、农理、农医、农文深度交叉融合,着力培养基础厚、口径宽、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介晓磊介绍,学校设置了绍骙实验班,打通本硕博连读通道,着力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实施卓越人才计划,成立了河南神农种业学院、牧原智慧养殖学院等17个现代产业学院、特色行业学院,设立“牧原班”“傲农班”“正大班”等,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打破围墙,走出校门办大学,产业研究院贯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推广、转化落地等产学研用不同领域;聚焦“农”字,面向未来,与时俱进优化学科生态体系、培养新型农学人才……河南农业大学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在服务河南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新征程上马不停蹄、只争朝夕。
相关链接
河南加快推进高校结构布局、学科学院、专业结构“三个调整优化”,做强优势学科学院、打造特色专业集群,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智力支撑。
加快布局一批高水平大学和理工类、艺术类院校,着力补齐本科院校艺术、体育等类型空白和省辖市(示范区)区域空白;在12所本科高校开展“院办校”改革试点,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办学活力;优化调整专业结构,2022年撤停本专科专业点775个、新增757个,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相关专业占比达20.53%。
一块金牌带来的“冲击波”
台下,是近千名充满求知期盼的学生;台上,是一位今年刚入职的20岁老师。
这位老师叫姜雨荷。2022年11月27日,她代表中国队在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上,夺得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冠军,实现了中国在该项目金牌零的突破。
3月31日,她在三门峡市给广大师生带去“没有逆袭的天才唯有奋斗的青春”励志演讲。而在母校河南化工技师学院,她的故事正在激励学弟学妹们奋进成长。
“零的突破,为国夺冠:世界技能大赛冠军姜雨荷凯旋”。走进河南化工技师学院校门,伫立在教学楼中部高台上的海报扑面而来。
海报长12米,高5.2米,左侧是姜雨荷身披国旗领奖的照片,中间是欢迎语,向进出校园的人展示着“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道路上的新成就。
2017年,中考失利的姜雨荷远赴他乡打工。“没知识没技能,打工不会有什么好出路。”重复劳作令她萌生学门技能的想法。第二年春天,在离开校园半年多后,她走进河南化工技师学院,踏上技能求学之路。
重回校园,她知道了世界技能大赛,听说了“技能达人”的故事。“看着他们身披国旗,站在世赛舞台上为国争光,我感到热血沸腾,也要走这样的道路。”姜雨荷说。
姜雨荷报名培优班,参加各种大赛,从省赛、国赛奔向世界技能大赛的舞台,直到2022年11月获得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金牌。
“为了这一天,我付出了太多心血。粗略算下来,这几年我的训练时间累计超过1.4万小时。”姜雨荷把“一万小时定律”从概念变成了现实。
每次路过教学楼,刘世行都会看一眼姜雨荷的巨幅照片。他们是同班同学,后来两人选择了不同的技能发展方向。
“我们是好朋友,她的事迹太激励我了,我要继续锤炼技能,在大赛中也拿个好成绩。”3月31日,周五,晚上7点,别的同学已经在休闲娱乐,刘世行却独自在实训楼苦练。信号线在手里飞舞,一个小时内要制作并连接200多根信号线,实现控制器的信号传输。
苦练技能奔向美好人生,这样励志的故事正在学院发芽开花。河南化工技师学院自动化学院院长于海介绍,不久前刚结束的学校培优班选拔活动中,主动报名的学生多了,进入培优班的学生也比往年多了20%左右。
这股技能成才的风,也吹到姜雨荷的老家邓州市。3月26日,姜雨荷妈妈给于海发信息:“咱学校今年什么时间招生?有不少家长向我打听。”
技能人才是人才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深入推进,技能人才培养进入快车道。“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上,中国代表团河南选手取得的总成绩全国排名第四,实现历史性突破,标志着我省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质量跨上了新台阶。”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李甄说,这反映了近年来我省职业技能培训的成效,我省技能人才不仅在培育数量上占有优势,在水平质量上也有了较大提升。
今年2月,2002年出生的姜雨荷成为河南化工技师学院最年轻的教师。今后,我省将深层次转化世赛成果,以赛促训、以赛促练,推动“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再上新台阶。
相关链接
2022年,全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32.3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取证)403.2万人、高技能人才(取证)140.8万人,多项指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截至2022年年底,按取证人数计算,全省高技能人才达392万人(其中高级工318.7万人,技师63万人,高级技师10.4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1415.6万人的27.7%。
2023年,全年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00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200万人、高技能人才80万人。
为灌区装上龙头的“最强大脑”
3月31日,走进位于开封祥符区兴隆乡的惠北水利科学试验站,一畦畦麦苗绿意盎然。不同于普通的麦田,这里正在进行一场节水实验。
“这块试验田的地底下,铺设有防渗毯,透气不透水,可以把田里的灌溉水‘兜’住,防止水分和养分流失。”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黄河中下游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研发团队负责人冯峰博士指着麦田说,绿油油的麦苗下,通着约两指粗的滴灌带,上面的小孔滴出水肥一体的“营养液”,滋润着麦苗根部,也滋润着科研人的心田。
“水那么小,地能浇透吗?”记者好奇地问道。
冯峰解释,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丰水必然高产。事实上,并不是作物灌水越多越好。通过先进的节水技术,对作物根系实施精准“喂水”,可以减少水分的无效蒸发,同样能实现丰产增收。
从大水漫灌到为作物打“点滴”,这种灌溉方式的转变,是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研发团队“牵手”科研平台,打通科技落地“最后一公里”,提高黄河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的生动实践。
黄河水来之不易,更要精打细算用好。对于“中原粮仓”河南来说,得益于黄河灌溉之利,粮食总产量实现连增,但与之相伴的是农业用水量长期居高不下,深度节水控水势在必行。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如何促进黄河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给水利职业院校出了一道考题。
“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我们想到了‘牵手’国家级研发平台,构建研发矩阵。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更是挑战。”在该学院院长胡昊看来,相较于田间地头的探索,与科研的融合有着“接骨”之痛,只有整合多方力量,将科教有效融汇,补齐职业院校的科研短板,才能有所成就。
为此,冯峰博士带领研发团队先后6次到黄河滩区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就抓住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寻找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契合方向。
2020年,研发团队首次将北京仁创砂业集团硅砂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生态硅砂透气防渗毯技术,引入到开封柳园口灌区的惠北水利科学试验站,用于冬小麦的节水灌溉试验。经过3年不间断的冬小麦试验监测,这项技术节水效果显著,节水量达到普通灌溉方式的25%。
2021年,团队又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薛绪掌团队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小麦痕量滴灌技术首次引入到开封三义寨灌区,节水增产效果同样显著,节水量达到普通灌溉方式的45%。
用水量少了,但当季的庄稼迎来丰收。“通过测产我们发现,引入这些先进的节水技术后,作物产量是普通灌溉方式的120%。”冯峰欣喜地说。
将国家级平台取得的科研成果引入黄河灌区,不仅充分发挥了高职院校在打通科技落地最后一公里的独特作用,使黄河灌区成了国家级科研成果的聚宝盆,同时通过科研反哺教学,培养了一批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科研过程中,该校近100名相关专业的学生长期与中心成员一起在灌区从事小麦灌溉试验、海绵城市人工湿地试验,并将最新的技术、工艺和方法应用到教学中。团队培养和指导的学生孙梦园、王东、石天乐等,凭借自己所学所能设计了4个数字化产品,夺得了2021首届德国柏林国际数字化人才创新技能大赛总冠军,成为唯一获得该赛事国际奖的中国代表队。
“职业教育的育人初心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冯峰说,每月的月初、月中、月底,她都会抽出时间,带着团队学生来到惠北水利科学试验站的田间地头,察看农作物的长势,测量土壤含水量,希望用知识、汗水留住“每一滴黄河水”。
相关链接
近年来,我省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持续提升,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不断提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专业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耦合加速推进。目前,全省高校共建有23所省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25所鲲鹏产业学院;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3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800余个。我省成为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7个省份之一,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入围国家重点打造的10所“世界一流”高职院校。